“我们要继承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努力学习,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服务病人”。4月3日,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学院在解剖教学楼的“馨香园”中举行了以“生命接力,爱满人间”为主题的感恩遗体捐献志愿者活动。学院师生,遗体捐献者家属,器官受捐者,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绵竹市等地的红十字会代表及近百人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51吃瓜网党委书记江先文首先代表学校师生,向“特殊老师”——遗体及眼角膜捐献志愿者,以及支持和理解他们的家属,表达了最崇高的敬意和感恩。她说,这群特殊的老师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自己的身躯担当了医学生迈入医学殿堂的“第一位导师”。在学院的这群特殊的老师中,有90多岁的老人、有出生4天的婴儿,有将军、教师、医生、公务员、个体工商业者,生前他们为国为家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离开时,他们又将身体奉献给了医学教育事业,他们的爱心善举,为人类幸福增添了色彩;他们的志愿精神,是社会文明的突出体现。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的“特殊老师”。
四川省红十字会协会代表陈力强在讲话中肯定了器官和遗体捐献者的义举,赞扬了他们及家属服务社会的高尚情操,他倡导所有相信科学和富有爱心的人都能够摒弃旧有观念,正确对待疾病和死亡,加入到志愿捐献这队伍中来,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性循环格局。
眼角膜受捐者耿先生刚做完手术不久,他作为器官捐献受益人的代表,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心理历程。他说,只有亲身经历过黑暗、模糊的世界,才能完全理解重获光明的激动和喜悦。他非常感谢那些生命逝去时,传递光明、延续生命的眼角膜捐献者。他表示,自己会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人,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善的力量。
仪式上,遗体捐献志愿者家属代表、器官受捐者代表,四川省红十字会代表、学院师生庄严肃立,向遗体捐献志愿者纪念碑奉上清香洁净的菊花,献上自己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学院学生宣誓要秉承“玉汝与成,至善弘医”的精神,在学业上精益求精,“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捐献者家属表示:“虽然失去了亲人,但他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延续,我为他感到骄傲”;受捐者表达了“感谢无名的捐献者,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人体解剖是培养临床医生和医学研究人才的最基础内容,如果人体标本缺乏,解剖教学就是无本之末,医学生教育质量必受影响。学院作为四川省红十字会授权的遗体捐献接收单位,2010年开始接收自愿捐献的遗体,在成都市、绵竹市、安县、新都区等地市红十字会的努力下,捐献遗体的数量增长较快。
遗体捐献自愿者的无私奉献,成就了医学生的成长。
学院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苏炳银教授介绍,与2013年相比,2014年学校接收的自愿捐献遗体数量增长了一倍,医学生有了更多在标本上进行解剖学习、实践操作的学习机会,一些重点班次达到10个同学使用一具标本,保证了解剖学教学的质量。
捐献者的无私大爱,感动着学校师生。
对待善举,学校师生始终怀着感恩的心。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十分重视“尊重生命”的教育;医学生第一堂解剖课上,老师都要组织庄严仪式,向奉献身体的志愿者致敬,感谢“特殊老师”的贡献;修建新校区时,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在解剖教学楼为遗体捐献志愿者树立纪念碑,建立体现志愿者伟大精神的“感念堂”和“馨香园”。
据了解,学院将在现有基础上,打造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将着力建设展示生命历程的生命科学馆、展示遗体捐献者事迹的人文馆、数字化解剖实验室,并将解剖楼和楼外的湖山结合,建设以纪念、感恩为主题的人文园林,让进出其中的学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志愿者的博爱情怀和无私奉献,培养学生的仁爱和感恩之心,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